简介

盛世小相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1章 春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墨香斋的事情,也在不断的发酵、酝酿,晏安的名字犹如春风一般,吹过整个京师的大街小巷。

晏安的名气,在短短几日内,已经攀升到了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

无数的权贵之家,但凡家中有适龄女子还未婚配的,都打着差不多的心思,想要与晏安成就一段姻缘。

不过,在得知晏安已经婚配,而且娶得还是恭王之女后,大多数的人家,自然也都是感到惋惜,断了念想。

然而也有个别人家,在京师根基深厚,不把恭王一脉放在心上,依旧传信给晏安,承诺只要晏安与恭王一脉划清界限,也就是休了李云澜,必然会把家中的女儿嫁过来,而且还对晏安以后的仕途打了包票。

“真是气煞我也!”

李云瀚将手里的拜帖,撕了个粉碎,怒道:“欺人太甚!这里可是恭王府,他们竟然把这样的帖子送到这里,真是把恭王府的颜面踩在脚下,眼里哪里还有对我恭王府的尊敬?不行,我要上折子参这些人,让官家知道这些人的真实嘴脸。”

也不怪李云瀚如此生气,这些拜帖里,明目张胆的劝说晏安休妻李云澜,跟恭王府划清界限。

作为恭王之子、李云澜的弟弟,但凡是个正常的人,便不可能无动于衷,若是换做李赫那种混不吝的性子,现在说不定已经抄起家伙杀上门去了,相比较之下,李云瀚算是很克制的了。

对于这样的拜帖,晏安从来不予回应,甚至只是看了一眼,就丢到一旁去了。

休妻这样的事情,他是干不出来的,至于官场,他还真没兴趣,来之前都已经和辛稼轩夫子说好了,回去之后是要去江山书院做启蒙夫子的,这在晏安看来,可比当官什么的有趣多了。

除了这些从来都不认识的人,送来莫名其妙的拜帖,也还有一些相识的人,前来拜访,特别是一些来自淮州的文人,或许不是同窗,但至少都是乡党,这类人晏安还是将他们迎进了门。

这些乡党,或许在京师之地,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厉害之处,可是一旦回到了淮州,他们各自的力量就展现了出来,与这些人打好关系,将来必然受益无穷。

期间,夏书怀也来了一次,和晏安聊了一会儿,最后留下一句,多关心关心新政的话,就起身告辞。

眼下此人的父亲夏江,可是刑部侍郎,前途远大,而且夏家在京师里也是有人脉的,夏书怀选择在这个时候前来拜访,意图也很明确,两人终究是同窗,若是日后在官场上能够互相照应,自然很好,甚至夏书怀还透露了今朝春闱的考题角度。

夏书怀的话,虽然与他们之前打探到的讯息差不多,可是毕竟身份摆在那儿,夏书怀的消息可信度自然是更高一些,可不是外面传来消息可比的。

晏安也没有独吞这个讯息,而是把它分享给了冯章和杨佑。

“距离科考也没几天了,我建议在这最后几天里,就把精力放在这新政上面,近一点的可以多看看先帝时期的熙和新政,远一点的也不少,自古以来变法图强的例子,历朝历代都有。”

在听了晏安的话之后,杨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对此晏安和冯章也并无异议,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帖经和墨义还有问题的话,那么春闱就可以不用考了。

三月初八,天气由晴转阴,一大清早就下起了毛毛细雨,微风中还裹挟着冬日的残冷。

礼部负责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春闱,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拉开了帷幕。

相比较与之前参加州试的时候,李云澜给他忙前忙后,现如今可就没这个待遇了,李云瀚这个小舅子,心思自然不会那么细腻。

晏安、冯章和杨佑,起了个大早,吃了些早膳,就坐着王府的马车出门,赶往考场。

春闱的程序,和晏安参加州试的时候,大同小异,只是更加严格了一些,晏安进入考场的时候,里里外外被搜了好几遍,这才放行。

虽说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去礼部备案的时候,也是一起,但晏安、冯章、杨佑三人的考试号牌,却并不相邻,三人前后脚进入了考场,但是却去往三个方向,根本就不靠在一起。

考房是低矮的芦蓬,十分的简陋,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盏油灯,一张简易的床板和一套铺盖,今天晚上,所有的考生都要在这里面度过,直到明日春闱结束才能出去。

科考的第一天,要考帖经和墨义,第二天是轮科,科目倒是与州试的时候,相差无几。

不过在题目难度和数量上,确实提升了好多。

晏安自从州试放榜之后,就一直在看恭王府收藏的圣贤典籍,此时的学问水平,可比州试时强了不少,帖经和墨义对他来说,难度并不大。

第一天的考试,中规中矩,并没有出现什么差错。

不过考场中也有不幸的考生,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还没考完就崩溃了,只能被驱逐出考场,免得影响到其他考生。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基本功夫不扎实的考生,连帖经和墨义都搞不定,也很有自知之明,提前退出了本次春闱。

晚上,晏安在狭窄闭塞的考房中,吹灭了油灯,盖着有些味道的被褥,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次日,在喧嚣的铜锣声中,晏安醒了过来,吃了考场给准备的朝食,其实就是油饼和稀饭,等到天色亮一些的时候,论科的考试便开始了。

题目倒是如考前所猜测的一般,是关于新政的题目,不过出题人也绕了个弯子,没有发问的很直白,而是让考生在新政和通商之中二选一,来论述一下哪一种决策能够更好地朝廷面临的问题。

理论上来说,这样的题目,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考生做出了选择,并且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题回答选择新政才是正途,毕竟自古以来,重农抑商这是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即便是本朝的经济政策宽松了一些,对商人约束的送了一些,可是重农抑商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

另外,这并不是一个辩证看待事物的年代,换句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选择两者并用,一样是下策。

其实分析到这一步,题目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千千文学(m.qianqianwx.com)盛世小相公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