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四合院里的老中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生存之道(2/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虽说算不上山村,但也山水齐全,对比京郊的农村,洼里这边条件算是好的。

赵家的主食也不是窝头,而是两合面的大馒头,本来的主菜是荤油蒸咸菜。

因为李胜利的建议,又加了一道荤菜,玉竹炖风干兔肉,也算是一道药膳了。

饭菜备好,两个女人进了西屋,有客在妇女不上席,这也算是规矩。

等拄着拐棍的赵四海上了桌,赵满奎这才拿起酒碗,倒了三碗地瓜烧。

“爷们,今晚亏了遇上你,不然我老头子就扔在山里了。

咱们话不多说,先喝酒再吃饭。”

酒桌上,海爷很是豪爽,领了第一碗酒,将碗里的地瓜烧一饮而尽。

然后慢慢的咂着嘴,回味着烈酒过喉的滋味。

赵四海喝了,赵满奎也是一饮而尽,将酒碗翻给李胜利看一下,这才等着他端碗喝酒。

“海爷,骨伤虽说不忌酒,但也不能多喝,我人小酒量浅,您跟大哥随便喝,我就品品味道好了。

这顿饭的粮票,明天我一块给您。”

现在这时候,留客吃饭,真的只是客气话。

不是实在亲戚,没有在别人家蹭饭的,毕竟谁家也不富裕。

许多人家宴客的菜品,可能就是摆设,放在桌上看看还成,吃下去是要坏肚子的。

饿了许久的李胜利不打算客气什么,该吃就吃,但粮票还是要给的。

现在的粮食可都是口粮,他多吃了,或许赵家人就得挨饿。

“胜利兄弟,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你是我爹的救命恩人。

一顿饭咱们家管的起,咱这边跟京郊的村子不一样。

村里的自留地多,有山有水的吃食也多。

俗话说的好,萝卜白菜保平安,苞米地瓜赛神仙。

山上的零散地,就适合种些苞米地瓜,咱们家不缺你一口吃的。

我们洼里的地瓜吃不完的,都在京郊换了小米、白面。

知道你家嫂子给家里带了多少粮食?

整整二百斤棒子面,都是山田里的地瓜、南瓜换的。

你只管敞开吃就好,回去的时候,再带些瓜干跟南瓜,咱们山上的地瓜、南瓜格外的香甜。”

赵满奎的话,让李胜利有些意外,虽说来的时间短。

但对于现状,他还是有大致了解的。

像洼里村这么搞,好像有些不符合常理。

“赵大哥,上面不查吗?”

赵满奎的话,让李胜利发现了一个机会,如果真如这位村支书所说,那以后就不用挨饿了。

来的这段时间,虽说多数时间闷在家里,但他还是去过粮站买粮的。

每人每月三十斤上下的定量,对于成年人或是接近成年的半大小子而言,完全是吃不饱的。

城市的定量是固定的,即便将细粮换成粗粮,一样吃不饱,当然也是饿不死的。

没有急着吃饭,抿了一口绵密火热的地瓜烧,李胜利的眼中带着希冀的光芒。

“嗨!

怎么说呢。

你岁数小,没有经历过困难时期,那时候亏得家里的孩子还小,不然真得饿死几口人。

咱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唯一的手艺就是种地打粮。

要是平原上的村子,开荒种地是要上报的,截留不下多少粮食。

咱们村的情况特殊,山林不属于村里。

种上苞米、地瓜、南瓜之类,平时也不用浇水,完全靠天吃饭。

山上没有大牲口,一年下来糟践的也不多。

苞米的产量虽说不如好地,但地瓜跟南瓜可是乌泱泱的满山都是。

拿着这些地瓜、南瓜,跟京郊的村子换粮食。

咱们吃的好,他们吃的饱。

上面的下来查,又能怎么样,种地打粮的也吃不饱,还种的什么地?

咱们靠手艺吃饭,也不犯法不是?”

作为村支书,赵满奎或许不怎么称职,但作为村里的带头人,他是完全够格的。

这个时候,能带着全村人混个肚圆,绝对是个能耐人了。

李胜利的话,也勾起了赵满奎的谈兴,又喝了一碗地瓜烧,他也打开了话匣子。

“当年饿的不行不行的,我就悟出了一个道理。

人活着,除了要靠手艺吃饭,还得学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有了这个念头撑着,这些年咱们洼里,没有一家挨饿的村民,这个,我赵满奎可以排着胸脯说话。”

赵满奎起了兴致,全然不管围在桌旁虎视眈眈的三个儿子。

由此可以看出,老赵家的家风也是森严的,大人不动筷子,孩子只能忍着。

而李胜利这边却是听话听音,洼里这样的村子,应该不是特例。

只要围着山村转悠,铃医柳爷的说法,确实是个不错的路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千千文学(m.qianqianwx.com)四合院里的老中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